新闻中心

企业“走出去” 声誉管理要先行

发布时间:2018-02-22 来源:经济日报

对企业来说,“走出去”是实现国际化发展的必由之路。通过观察,外资企业“走出去”,通常是公共关系、声誉管理等软实力先行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,则多是资本等硬实力先行。实践证明,面对海外市场,企业软实力先行,各项事业发展事半功倍;软实力滞后,则事倍功半。

近年来,我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步伐大大加快。一般来说,中国企业在“走出去”时,最先“走出去”的往往是资本和劳务服务,其次是产品,再次是技术。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,通常是出现负面舆情后,企业才开始着手应对、开展正面宣传、打造品牌形象、践行社会责任。“走出去”的基本路径是“资本—服务—产品—技术—品牌形象—声誉管理”。

反观当前一些发展成熟的跨国公司,在开拓国际业务过程中,路径与此恰恰相反。它们往往是公共关系和品牌先行,然后是产品和服务、投资建厂、卖技术和专利,最后再进行资本输出。

日本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就是一个声誉管理先行的成功案例。日本企业首先在中国进行大量社会公关活动。上世纪80年代,建设中日友好医院、组织中日3000名青年大联欢、建设中日友好林、结对建立中日友好城市等。第二步则加大对品牌形象的投入,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松下、索尼、东芝、夏普等日本企业的广告在我国的电视、广播、报纸等传播渠道频繁亮相,而且采取饥饿营销策略,品牌宣传声势巨大,在产品供应方面却供不应求。第三步就是合资建厂、转卖技术。第四步再进行资本输出。日本企业“走出去”基本遵循着“公共关系—品牌—产品和服务—技术—资本”的路径。

客观地看,中国企业“走出去”的做法还不够成熟。2017年,我国共对全球174个国家和地区的6236家境外企业新增非金融类直接投资,累计实现投资1200.8亿美元。但是,过去中国企业在海外开展业务时大多先投资,最后再进行声誉管理工作,导致海外市场对中国企业的印象不佳,通常是“大而不强”,无形中对中国企业实现“走出去、走进去、走上去”设置了障碍。

中国企业在“走出去”的过程中,必须充分重视品牌声誉的重要性,意识到“走出去”,声誉管理先行则事半功倍;反之则举步维艰、事倍功半。

如何更好营造企业在海外的品牌形象和声誉,是一个关键问题,其中重要一环,就是在传播过程中细分传播对象、实现精准传播。

一是要加强与国际媒体的沟通。目前,西方国家的舆论基本上还是被金融时报、路透社、彭博等国际传媒集团掌控。如何与这些“国际主流媒体”保持有效的沟通关系,对企业的海外传播非常重要。应主动出击,以坦诚开放的姿态面对海外媒体,通过与国际媒体驻华代表处深入沟通,加深了解和交流合作,通过“请进来、走出去”等方式,为其提供有效信息,组建起海外传播的“朋友圈”。

二是做好分区域的传播策略研究。前几年,中国石化作为国际田联的官方合作伙伴,制作了企业宣传片进行投放,内容是绿色低碳发展的“小清新”风格。这一风格的内容在欧美地区受到广泛好评,但在莫斯科举办的国际田联世界锦标赛上,却没有得到认可。经研究发现,因为俄罗斯民族崇尚实力,通常更加注重企业的世界排名和经营业绩,“小清新”风格不对其“胃口”。这个例子说明,不同的文化传统会导致同一内容的传播效果大相径庭。“走出去”企业必须对目的地国的政治、经济和媒体环境进行研究,因地制宜制定有的放矢的精准传播策略。

三是要充分利用新媒体。很多企业在新媒体发展初期没有对其给予足够重视,这种认识必须转变。如今,海外信息传播方式和信息载体正在发生巨大变化,中国企业要及时适应,充分利用各种平台和渠道积极发声。

应该看到,中国企业要真正“走出去、走进去、走上去”,除了技术实力外,企业自身的文化实力也很重要。不少“走出去”的企业缺乏与海外公众和利益相关方在文化方面的沟通,难以形成情感共振,这种情况必须引起重视,并加以改变。

此外,通过观察在中国市场发展的外资企业,我们发现,它们都在竭力弱化本国色彩,更多地强调要造福中国本地。比如,韩国三星集团一直强调扎根中国,做中国人民喜爱的企业;美国通用电气公司曾表示在中国的使命就是要向中国人民转移知识,用技术造福中国人民;荷兰皇家壳牌集团一直以“以负责任的方式满足全球目前和未来的能源需求者”自居。这些跨国公司大都在展示自身的全球视野、开放胸怀,把解决全世界大多数人民的需求和困难作为自己的使命。“走出去”的中国企业也要在这方面下功夫,实现自身更好发展,才能为祖国做出更大、更多贡献。

相关信息
Baidu
ma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