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闻中心

努力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

发布时间:2019-03-07 来源:学习时报

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前行,我国面临的机遇,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、扩大出口、加快投资的传统机遇,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、提高创新能力、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。依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,“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”成为2019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。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将“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,持续释放内需潜力”作为2019年度的十项政府工作任务之一。

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现实一再表明,没有充分依托国内市场基础、牢牢把握创新主动权的外向型发展,难以应对市场变化带来的风险,难以有力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变革、效率变革、动力变革。随着内需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,强有力国内市场的支撑的重要性日益凸显。

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,进一步发掘巨大内需潜力,必须高度重视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:一是供给能力待升级。中等收入群体兴起和整体收入水平提高,正推动我国由大众消费时代向个性消费时代过渡,为建设强大国内市场提供新动能,但目前国内市场低端供给过剩、中高端供给不足、分众供给效果还不好,尚未有效满足需求并引领需求。二是消费结构待优化。居民消费结构仍以住、行为主,特别是房贷增长导致居民部门杠杆率快速走高,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全社会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,同时也增添了金融风险,增加了房地产调控难度。三是有效投资不充分。总体看,增量资本产出率上升,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边际效应持续递减。虚拟经济发展过快,实体经济在中低端徘徊,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上升,创新意愿和能力不强。一些地方把“高质量”等同于“高精尖”,在创新发展上急于求成,忽视了优势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。四是要素流动不通畅。区域之间、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,基础设施互联互通、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不高。区域市场壁垒、行政性垄断仍然存在,阻碍了要素自由流动,降低了市场配置效率。

这些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,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重要性和紧迫性。从宏观层面看,虽然已经构建了科学、系统的政策体系和运行机制,但是政策的精准落地、创新实践和整体联动尚需时日,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又在不断压缩调试期、过渡期。比如,土地、资本、技术、劳动力等要素方面的市场化改革还有待深入,统一、开放、竞争、有序的市场体系需要加快建设。从地方发展看,一些地方的发展定位“高大上、全优强”,难以统筹稳与进、虚与实、当前与长远、局部与整体、显绩与潜绩等关系,区域发展的协同性、联动性、整体性亟待增强。从企业发展看,实体经济步入市场冰山、融资高山、转型火山等多维发展困境,一些企业“弃实投虚”、社会资本“脱实向虚”等问题并存,高质量发展决心不坚定,必然导致高质量供给不充沛。

为此,要切实统一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思想认识、信心决心,把经济下行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,把内需潜力转化为综合实力,牢牢把握经济发展主动权。

推动要素优化配置。结合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,全面摸清产能(特别是落后产能、外部市场变化引发的过剩产能)、供需、就业等底数。着眼于解决不平衡、不充分发展的矛盾,发挥制度优势,建立基于新发展理念的市场调节体系,切实将各类资源统筹起来、调动起来、融通起来。深入贯彻区域协调发展战略,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区域合作互动互助,促进城乡区域间要素自由流动,推动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,更好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,加快形成统筹有力、竞争有序、绿色协调、共享共赢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。

努力满足最终需求。整体提升大众消费水平,推动内外销产品同线同标同质,不断丰富供给品类、提升产品质量,加快教育、育幼、养老、医疗、文化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,促进大众消费在纵向升级中深度扩容。积极对接个性消费需求,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,推进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,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,催生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,以更加多元、更有品质、更具时尚的商品丰富市场,促进个性消费在横向拓展中快速成长。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,弘扬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,促进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在接续转化中相得益彰。

发挥投资关键作用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,围绕“巩固、增强、提升、畅通”来优化投资,不断扩大有效投入。要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结合起来,着力加大制造业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,加快5G商用步伐,促进“中国制造、中国创造、中国建造”协同发展;把市政、物流、交通、水利等传统基础设施建设与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,全面改善基础条件,加快构建现代基础设施体系;把新型城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战略结合起来,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短板,促进城乡统筹发展。把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结合起来,着力解决教育、文化、科技、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总量不足的问题,提升均等化程度;把经济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,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,走出生产发展、生活富裕、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;把“引进来”和“走出去”结合起来,积极有效利用外资,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;把贯彻新发展理念和转变发债方式结合起来,引导和支持地方政府发行“去产能债”“住房租赁债”“创新发展债”“区域合作债”等调控债、转型债,更大释放投资需求潜力,更好发挥投资关键作用。

不断优化市场环境。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、普惠化、便捷化,进一步改善收入分配结构,着力增加低收入者收入,稳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,努力缩小城乡、区域、行业收入分配差距,并通过减税降费、鼓励创业就业、完善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拓展有效需求。坚决稳控房地产市场,加快推进住房租赁市场改革,降低居民部门杠杆率,让住房逐步回归到居住属性上来。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,大力破除无效供给,扩大优质增量供给,让老百姓吃得放心、穿得称心、用得舒心。积极构建“亲”“清”新型政商关系,努力打造国际化、法治化、便利化营商环境。注重培育自尊自信、理性平和、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,以有效引导社会预期、凝聚社会共识。

切实强化整体合力。建设强大国内市场,是新时代中国经济的“总动员”“总调度”,必须坚持在全局中定位、在大局下行动,形成一张图、一盘棋、一股劲的生动局面;必须突破固有的思想观念、固守的利益藩篱、固化的区域格局,创造性贯彻落实党中央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,解决好“不落地”“不主动”“不精准”“不配套”“不协同”“不到位”等问题。同时要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,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,有力有效约束短期行为、确保政令畅通;进一步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,注重用政策引领、用规划约束、用法治规范,实施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,构建市场机制有效、微观主体有活力、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,实现最优政策组合和最大整体效果。

相关信息
Baidu
map